数据(技术)部门在和业务部门配合的时候,经常有种价值无法发挥的感觉,做了很多事,但总觉得差点意思,甚至工作成果有点可有可无的感觉,存在感极弱。
你是否有碰到过以下类似的情况?
01 数据部门经常会遇到哪些与业务部门的“矛盾”?
3.业务部门的需求常常会随着市场和业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数据部门需要时间和资源来满足这些变化的需求,当业务部门的需求变化快于数据部门的响应能力时,就容易产生分歧。
4.数据部门提供泛泛而谈的洞察,当业务部门需要特定的洞察或数据支持时,数据部门可能只能提供一些浅层次的洞察,而无法提供具体、针对性的分析结果。
……
你还遇到过哪些“矛盾”?请到评论区讨论。
02 如何解决“矛盾”
上面的这些问题,有些是数据部门的职责,例如标准建立,有一些并不是数据部门的职责或者至少不全部是数据部门的职责,例如标签体系的建立。
数据如何获取,从本质上讲,也不是数据部门的职责。但数据被获取到之后的技术支持与管理工具,确实是要数据部门提供的。
另一方面,业务部门会认为,数据部门只想做容易出成绩的工作,甚至会认为,数据部门是不是准备“越俎代庖”,抢我饭碗?
数据部门更愿意接块状项目,而不是点状需求,比如取一些数、做个报表,但业务部门又需要这样的数据支持工作。
能理解数据同事更愿意接项目的想法,做项目是大家更容易出成果的工作,结束了也更有利于各自的工作汇报。而且数据部门也会觉得当你提出的是项目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有较多的考虑,后续推进工作的可控性也会强一些。
但即便如此,数据同事依然需要加强业务知识来进一步理解项目,确保可控性,甚至能站在更专业的角度给予业务部门建议或解决方案。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数据部门为了更好地做好项目,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业务部门的工作范畴里,但此时业务部门会比较紧张,无论是担心对方越界,还是具体业务的沟通上,都存在内心的障碍。
所以,数据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分工,一定要明确。
在“宋星大课堂”《数据驱动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数字化转型:方法与案例》中,有详细介绍数据业务的三层体系,以及各体系对应的分工与职责。这部分内容,对于数据部门如何定义自己,以及对业务部门如何理解数据部门与数据工作,都有重大的价值。
这并不能说明数据部门同事不配合工作,也不是说业务部门同事不愿意沟通,而是业务同事每次要解释清楚业务逻辑要从很基础的地方讲起时,沟通成本直线上升,久而久之大家都进入疲惫状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数据部门需要往前走一步,先把业务的基础商业逻辑学习和掌握,甚至比业务更专业,前段时间和一个做技术的朋友聊,他们的老大就是要求他们要比业务更懂业务,虽然有点难度,但是这个思路是对的,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快速进入业务同事的沟通语境。
比如业务上来就和你说“诱饵触点规则模型”,要基于什么规则来设置触点和诱饵,你可能会觉得为啥不能说人话啊?因为说人话效率低啊,说人话要讲背景、讲上下文,但是如果双方都了解这个模型的话,就可以不用交代那么多上下文了,一说到这个模型就知道是要给一些用户做一个运营策略了。
这个需求在技术侧本来就没有办法,需要业务的同事配合通过运营手段获取比如手机号这样的ID,或者像利用会员通这样的功能,但前提也是需要业务同事的运营配合才有可能实现。那么这个配合点如果数据部门无法提出,可能这个事情就卡在这里了。
还有一点是,部门上下对同一需求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很多时候双方老板都理解需求,但由于下面的同事在专业知识上并没有很全面的掌握,以至于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当时的需求。
所以,《数据驱动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数字化转型:方法与案例》的全部内容,既是讲数据在数字营销和消费者运营上的商业逻辑,也是系统性介绍与数据相关的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仍然强烈推荐给数据部门的同事。
我们见过几个这块做的好的企业,数据部门只做赋能的工作,把业务部门需要的数据能力工具化、功能化,并且主动探索数据和技术在业务上的应用场景,然后推进和业务的小规模测试应用,再将成功的应用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但数据部门只到此为止,将能力转化成工具、功能或流程化,然后进行新的业务应用的探索。
数据和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持续推进,因此,担心自己数据相关的工作被机器或者技术取代实在是多虑了。业务部门实际上更可能有类似的担忧,但本质上,大家面临的境况并无太大差异。
持续的学习精进变得尤为重要,因为技术、工具和系统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被人驾驭,而不是取代人。人需要有更好的技能,需要持续学习。这是数据部门不被边缘化的立身之本。
都看到这了,那就转发给你身边那个emo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