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苹果说即将不支持IDFA的Opt-in,给数字营销世界埋了一个巨大的雷。
但民怨甚大,苹果略有“妥协”,说留给app的开发者多一些时间做准备,在2021年年初再伺机执行这个IDFA默认Opt-out的方案。
听起来,就是缓期执行,但是最终还是要执行的意思。
现在,2021年来了,眼见要到3月份,IDFA的命运也终迎来了倒计时。
不得不说,这颗雷一旦真的爆炸了,必然会激起千尺浪。
始作俑者不仅仅只是苹果。去年年末的时候,字节跳动的巨量引擎宣布,不再给品牌广告主回传device ID,无论是iOS的IDFA,还是安卓的IMEI之类的ID,统统不再回传了。
如平地惊雷,投放金额大的那些品牌巨头们感觉十分惊恐。
苹果和字节,会成为多米诺骨牌中最早被推倒的两只吗?我们不禁担心,未来是否所有的设备,无论苹果还是安卓,都会禁用所有的device ID。或者,媒体们也都会步字节跳动的后尘,再也不向所有的广告主回传device ID?
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
如果device ID(设备ID)被普遍禁用了,数字营销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这一系列的文章,我想打开想象的翅膀,带大家尽情徜徉在没有device ID的世界之中。(这境地,用徜徉这样美好的词儿是不是不太合适?:P)
第一集,讲讲没有device ID之后,应运而生的第三方ID的那点事儿。
01 第三方ID会出现
IDFA被苹果禁用,接着安卓也跟进的话(还没有发生),那么这世界上就没有由硬件制造商提供的devcie ID了。字节跳动也不用受千夫(广告主)所指了。
于是,显而易见地,一定会出现一群提供第三方ID的服务商。它们想办法填补官方device ID缺失的空白,并收取服务的费用,从而成为一个不错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ID靠谱吗?
这个问题没有很简单的回答,但我可以用一个比喻:正在别人的钢丝上走的杂技演员,若钢丝被人剪断,走钢丝也就没有意义了。
很多提供商声称的ID能够完美解决device ID被禁用的问题,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第三方的ID能够达到设备制造商的device ID的能力。
要理解第三方ID是否靠谱,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第三方ID是什么原理。
02 第三方ID的原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移动设备包含了大量信息,device ID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信息而已,短信是一种信息,浏览的网页的历史记录也是信息,手机里面的各种设置,也是信息。不过,这些信息中的绝大部分信息都不具备device ID的优点——device ID是唯一且不变的,所以它能够用来持续追踪这个设备的用户,而且device ID在被禁用之前也是开放可获取的。
这样看来,用短信、网页的浏览历史记录来追踪一个人简直是笑话,完全不可用,不仅是因为短信和浏览记录总是在变化,而且它们也不允许随意被获取。
另一些信息,看起来也不能用来追踪用户。比如,浏览器的版本号、语言、分辨率,或者操作系统的一些基础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允许被第三方获取,尤其是对软件的开发方,目的是让开发方能够更好地开发网页或是应用。这些信息被约定俗成地称为UA,即User Agent。
UA信息,也不能直接用来追踪用户,比如,浏览器的版本号是V12.23345(我随便编的),估计有大量的移动设备的用户都是同一个版本号。同样,浏览器的语言是汉语,我估计有十几亿用户都是如此。因此,UA中的单一信息,不具备唯一性。
但是,如果把UA中的多条信息组合起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它可能具有一定的唯一性。比如,浏览器版本号为V12.23345的用户,可能有1亿个,但是其中浏览器语言是汉语的,可能就只有9000万个,再其中浏览器分辨率为1200*800的,可能就只有5000万个,再其中操作系统的版本号是V14.1的用户,可能就只有不到1000万个…… 不断地把UA中的信息叠加起来,就有很大概率能够识别同一个人!
这个方法,在移动设备出现之前的PC时代,就用在追踪网站的唯一用户上,被称为“指纹”。
移动端完全也可以照搬这个方式,这本质上也就是第三方ID的基本原理。
03 另一种第三方ID的原理
我们都知道,IDFA并不是直接被禁用,而是默认被禁用,app在征得用户同意后,可以获取IDFA。
一个用户的手机中有很多的app,这些app中只要有一个获得了用户的同意后拿到了IDFA,那么理论上这个app可以“大发慈悲”将拿到的IDFA分享给这个手机中的其他app,这样其他app尽管没有拿到用户的同意授权,却仍然可以获得到他(这个用户)的IDFA。
这个方法当然需要一些技术上的设置,需要有一个第三方服务商,在各个app中负责“通信”,传递IDFA。实现方法,是各个app都安装好这个第三方的SDK。如果各个app用的第三方服务商都不同的话,这个方法就无法发挥作用。
04 第三方ID到底靠不靠谱
先看看利用UA的第三方ID的方法是否靠谱。
UA或者其他类似的信息的叠加,无论如何不可能比device ID准确。不排除多个人具有一样的UA信息的情况。更严重的是,UA的信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没有device ID的稳定性,一旦某一些信息变化了,基于它们生成的ID也就变了。当然,这些问题影响的是这种ID的准确性,让它没有device ID那么理想,但是,它仍然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退而求其次的好方法。
再看看第二种方法,也就是通过第三方在各个app间传递IDFA的方法是否靠谱。
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怎么看这个方法都是跟苹果“故意对抗”。
两个方法都面临着两个无法绕开尴尬的局面。
第一个局面,是我前面说的,这个方法仍然受制于设备制造商。用这种ID,不是跟设备制造商“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动机背道而驰吗?
尤其是第二个传递IDFA给不同app的方法,这个方法,如果苹果知道了,它会采取什么态度?这不就是绕过了消费者的授权然后直接拿到了IDFA吗?这简直是把苹果当猴耍。
我斗胆猜测,这些方法不是会被苹果封禁就是会被它破坏,要么就是变成猫捉老鼠的游戏。
还记得Google在前几年IO大会上关于Chrome的一个声明吗?它会将Chrome中的UA信息进行人为的临时性的随机调整,以确保“UA指纹”这种方法不能被用于用户追踪。
其实稍微想想就能明白,如果真的有完美替代方法,Facebook也不会那么气急败坏。
第二个局面也挺尬的。那就是,如果有很多家第三方都提供ID,不同的广告实体,如果用了不同家的ID,相互之间的数据还是不能实现打通。原因在于,不同ID服务商,选择的UA中的信息肯定不同,将这些信息整合为一个具体ID字段的算法肯定也不相同,最后生成的ID,互相之间完全都不可能互认互通。所以,现在各种提供第三方ID的服务商,都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ID生成方法成为标准,成为所有企业都愿意采用的方法。
但,看起来,这些第三方ID服务商背后的“后台”都挺强壮的,似乎谁都不能说服谁,谁也都没有成为公认的标准或是事实标准。
同样,第二种方法,更需要所有的app都采用同一个ID服务商的SDK。在国内难度太大了!
所以,我认为,第三方ID无法真正解决device ID缺失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价值,但基本职能在局部应用中发挥价值。这些局部的应用,我在该系列后面的文章中再介绍。
05 该系列第一篇的小结
但如同我上面分析的,这样的ID不太可能大行其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且准确性和应用范围也远不如device ID。
Device ID如果真的被全方位禁用,那么带给数字营销的将是很多问题和一系列的改变。请大家继续follow这个系列的文章,我继续跟大家聊,没有device ID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专著出版!-
本书已于2021年1月出版,在京东和当当均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