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原则助你更好使用网站分析工具(下)

【每期一句】:做加法不难,做减法难。摄影如此,分析亦如此。

【前言】

上一回讲到如何更好使用网站分析工具的五个原则,本期接着讲后五个原则。在上一回中,有一个朋友Liang同学在留言中提出了非常有高度的意见,绝对是高手。但我还是想说,我仍然保留我的意见。:)

为什么呢?如下原因:

基础和能力不是问题,但如何能够帮助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却是问题。

image  也许不远的未来我们网站分析的环境变了,专门做分析的网站分析师在中国普及,大家的基础和能力都很扎实,情况会不一样。

就我所见,我以前的一些澳洲客户,他们也用不好付费系统的许多功能,除非如我在前文所说,有很好的培训和咨询帮助。在中国,后二者难寻觅,而自己摸索——太难太难,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指导没指导。

所以,目力所及,拿在手里有牛X工具的,不少;用好的,稀少。

关于帮助形成思维体系的问题,Omniture的思维体系的第一步其实不在于前期完善的tag制作方案,这已经是懂了很多很多才能做好的事情了。Omniture的思维体系的第一步在于真正理解和辨清流量流(点击流)业务流,以及在工具中对它们二者的原理和定义。这是Omniture和免费工具最大的不同。辨清这二者,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实施中围绕它们所编织的如你所说的page name、hierachy(层级)、SAINT Classification、转化和其他自定义的event、prop和evar。而Page Name、Hierachy和SAINT Classification其实是Google Analytics也有的,没有付费工具那么灵活,但思维方式和工作的严谨细致程度其实相差不远。

正是因为Omniture或其他付费工具在这两个流上有不同的逻辑,所以在国内没有课本、没有培训、没有咨询的情况下,理解起来的难度就太大了。而且,仅仅是一个SAINT Classification工具,国内能理解能用好的太少,我当时给Intel、HP做,用这个,但Intel、HP自己是不懂的,那个时候我其实也没有真正理解。

是的,付费工具的公司有培训、有咨询、有方法论指导,但国内真正愿意付费购买的又很少。国内乐意花钱买实施,这个看得见摸得着,但不乐意花钱买培训和指导——他们问,这不是本来就包含在一起的吗?!而且买多少才能真正培训到位呢?就算花钱,培训是用汉语为母语的老师进行的吗?——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接受200个小时专门的汉语母语Omniture培训,这样的培训根本就不存在。英语?你可以,我可以,但对大多数朋友来说,还是有难度。如果连能够理解的途径和机会都没有,那就很难谈到培养思维体系了。这些是中国WA市场的真实情况,很多东西,就是花钱都做不到,做不好,跟国外其实完全不同。

Liang同学也谈到:“免费付费还是依据应用场景和预算投资回报来定为好。读者如果对于付费运行原理多些了解应该去除一些不应有的误会。”问题就在这儿,读者朋友如何去了解付费运行原理呢?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或者只能被灌输个“一知半解”,那么这个工具还是不是“简单便捷的效率之选呢”?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建议选择超出你能力范围的工具——除非你能确保这个工具的提供商或你的公司能够帮助你形成这个能力。image

回到这个SAINT工具上。与SAINT相对应的工具,GA也有,叫UTM link tag,功能和使用都简单得多,能上手的朋友和公司就多了不少了,因为它不用上传,不用考虑为什么流量(PV,Visit)就是出不来,而是出来个instance(国内理解prop和evar不能correlation的可能除了少数几个高人,恐怕没了,能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就更寥寥无几)。免费工具只是流量流工具,严谨上肯定是输了付费的,却胜在这点脉络清晰、简单易用,而且有社群能够互相帮助,快速使用上手,对于大家快速切入网站分析是有很多益处的。至于这个方案是不是矮矮的天花板,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情况真是不同。功能和能力有关,功能超级强大,使用者不懂用,没用啊。

基础工作不到位,思维体系是pillar of sand(用沙建起来的柱子)。

谈到思维体系的培养,就不能不再罗嗦下。我喜欢先易后难,因为我也是这么学过来的。我最早接触到的工具就是Omniture SiteCatalyst,之后才是GA。但坦率说,我学习入门,慢慢加深对网站分析的理解还是靠GA,SiteCatalyst则是在理解了GA的基础之上才慢慢理解了部分,而真正深入了解脉络则是在进入Adobe之后。原因很简单,Omniture的东西是要配置的,不同的客户配置不同,我那是用Omniture的客户少,因此看不到折工具的全景,没有那么大的视野,而且——没有培训,我的外国老板(他其实当时也是一知半解)教我,学起来那叫一个费劲。

而这位朋友谈到的“(对于GA等免费工具,)使用者基本上不需要前期的构思和铺陈,快速的进入导致的是之后的技巧难度加大,对于技术上要求不比付费工具低,与其让使用者和技术人员合作去在有限空间进行极限探索,不如给他们一个大的局去做更有效率的实施和应用。”这里可能有误解。国内的免费工具我不了解,但GA的实施一定要前期的构思和铺陈,肯定也是要和业务需求相结合的。在部署GA之前,页面前端的URL的抓取方法和变量的设置与配合就要开始规范了。如果没有前期的完整巧妙的布局,之后就不是技巧难度变大的问题,而是功能受限、分析受损的问题了。

同样,在部署的时候,GA也要考虑全局和局部,全局如profile的定义,过滤器的定义,Goal的设计等等;局部则是event的tracking,交易的tracking或是搜索的tracking,还要考虑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所以全局思维的锻炼是少不了的。只是我也承认,由于付费工具更强大灵活,所以要考虑的“全局”更大,难度更高。但付费工具也好,免费工具也好,在“全局”没有质的区别,区别是付费工具更强调对于业务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把业务定义到工具的业务流监测中。我相信这正是这位朋友所强调的,这的确也是免费工具不能及的。image

呵呵,这个讨论我额外添加了前提,所以有偷换概念之嫌。我想,Liang同学所说和我所说的可能并无对错。只不过条件不同,情况不同,就造成了方法和选择的差异。钱够,资源够,咱们甭谈什么免费了,那么多好的付费工具,来一个,把人顺便给我培养好。钱不够,资源少,问题就大了。

最后,把这位朋友的意见贴在这里,欢迎多多讨论。Liang同学的商榷,一下子激发了我很多思考,非常感谢。大家的视角不同,观点不同,你让我看到了另外的角度。

Liang said:

原则一二提及免费工具和收费工具的先后顺序,和博主有商榷。。。免费收费工具真有难易之分,对于能力有要求高下之分?从文中和实践都无法印证这一观点。
我们看看收费软件,以博主常说到的omniture对照GA而言:
1. 收费的功能强大并不表明就复杂,而是博主文中说到的空间增大应用天花板高了。举例来说,omniture的跟踪代码classification是商用的便利之选,工具提供商要在服务器运算能力方面支撑这一解决方案,商用是你花钱换来一个简单便捷的效率之选。。到底是一个如何花钱的问题。。是花钱让技术人员在矮矮的天花板下折腾找个解决方案,(通常结果依然犹豫免费本身的方案也不完善实用),还是让技术人员的才智和解决问题能力发挥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虽然,文中的没预算的情况下适的做法不错,却不能佐证应该先用免费,免费先行。这是一个花钱方法选择的问题。
2. 以omniture为代表的付费的方案更能够培养一个良好的思维体系,尤其对于初学者。tag类型分析工具如omniture确实不是一段代码立即上手,需要完善的前期tag制作方案,如page name的定义,层级的划分,都需要去铺垫,这需要的是对于全局的思维方式和细致的工作方法,但,这是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一个基本的学习过程,技术难度而言也谈不上,实施上都需要技术人员参与。。尽管GA、百度统计易于上手,基本上他们采取的方法是把常用场景功能推送到主界面的设计逻辑,延展性限制在使用中逐渐显现。使用者基本上不需要前期的构思和铺陈,快速的进入导致的是之后的技巧难度加大,对于技术上要求不比付费工具低,与其让使用者和技术人员合作去在有限空间进行极限探索,不如给他们一个大的局去做更有效率的实施和应用。
免费付费还是依据应用场景和预算投资回报来定为好。读者如果对于付费运行原理多些了解应该去除一些不应有的误会。

这是我“博客史”上最长的前言了,再次感谢Liang同学的留言,你吹醒了这个博客被我弄得沉闷的氛围。

【正文】

原则六:选用一个工具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它的原理

有一些实际上是老生常谈了,但仍然有初入门径的朋友会问起,为什么我GA的数据跟日志的不一样。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网站有一天感到服务器的压力很大,公司想知道是不是因为用户突然暴涨所致,或是有其他恶意的原因。

这是一个极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GA上,我们能够轻易的看到“真实的人”,而不是机器访问的流量;而日志文件(log file),则能够捕获大部分机器人(蜘蛛爬虫)遍历网站的流量。因此,如果GA的数据暴涨,那么这是好事,服务器压力大,应该添加服务器了。可是,如果GA没有暴涨,而log file的数据暴涨,那么可能是某些恶意的网站数据采集软件在作恶,公司该要注意的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问题。

所以,日志文件的分析工具(例如逆火软件,老版本的WebTrends,或是Piwik),跟页面标记监测分析工具(例如Google Analytics和Omniture SiteCatalyst)在监测原理上有根本性的差异。你可以读这两篇文章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服务器日志法网站分析的原理及优缺点页面标记法网站分析及数据捕获原理

所以,不同原理的工具,收集数据的范围是不同的。

即使同为页面标记监测分析工具,它们的原理也是不同的,这同样造成数据差异。例如,GA的监测数据利用的是cookie,典型的GA的cookie是utma,utmb,utmc,utmz什么的(它们是什么意思,请看网站分析度量、意义以及不为人所知的(2))。而Omniture SiteCatalyst则是使用cookie和虚拟cookie的共同作用监测数据。SiteCatalyst的cookie比GA的cookie简单,只用来记录访问者的唯一识别编号,而这个编号对应的数据,则全部存放在数据库的虚拟cookie中。虚拟cookie实际上是数据库中的一张大表,记录了这个cookie编号用户访问网站的全部行为。

由于利用了虚拟cookie,因此,在用户的客户端不支持cookie的情况下,SiteCatalyst还是可以利用IP地址或client agent记录一个visitor,但GA在没有cookie支持时,就什么也不能做了。

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监测原理为常见网站分析工具分类,如下图所示:

  由于监测原理的不同,工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不同。

想要做SEO,了解机器人扒取数据的原理,用日志工具;想要看鼠标轨迹和停留,用鼠标捕捉工具,例如ClickTale;要看人的行为,还是用页面标记工具。

引申阅读:不同工具,对于网站分析基础度量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监测原理的不同会影响不同工具收集数据的范围,同样,不同工具在定义基础度量的时候,也有差异。典型的差异是我在介绍bounce rate时候所提到的Google Analytics和Omniture SiteCatalyst(SC)之间的差异。对于GA,bounce rate是预置的基础度量,定义是single page view的访问;而在SC中,bounce rate则不是预置度量,你可以自定义它,一般用single page visit/visit定义。single page view和single page可有天壤之别,前者定义的bounce rate不把reload页面的情况计为bounce,因为页面reload,1个page view就变成2个,所以不再是bounce。而single page的定义则包含了reload的情况,因为无论你在一个页面上reload多少次,这个页面还是这个页面,仍然你只访问了一个页面,所以仍然是single page。所以SC的bounce rate一般比GA要略大。

同样,对于visit的定义有各种不同;对于时间(time)的定义则更多不同了,这里不一一列举。虽然不同的定义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有很大差异,但了解一下无害处。

  当然,我也认为,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也并不妨碍你做分析。但监测原理的不同,则是必须要了解的。

 

原则七:不要利用不同工具做一件事

我总觉得,用Google Analytics和Omniture SiteCatalyst监测网站每天visit的多少有些无聊。并不是说这两个工具更准确的问题,而是你永远说不清楚到底谁的数据更准确。

image  理论上,如果两个工具监测的大小不一致,那么它们至少在趋势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GA记录的昨天的visit比前天的大,那么SC的visit也应该是昨天大于前天。可是,天杀的,鬼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它们连趋势都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对GA多一分信任,但我说不好,毕竟有时候Google的服务被鬼使神差的阻断,让它看上去好像是自身营养不良不能提供靠谱的服务。你也可以多信任一点Omniture SiteCatalyst,但我也说不好,毕竟服务器也远在重洋之外(但听说年内香港就会有服务器,到时也许会有不同)。

所以,遗憾的讲,这里存在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盲区,当你的老板询问你为什么GA的数据和SC的数据不一样的时候,你永远也不能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除了骗他说你花钱买的SC更加可靠之外。

所以,为了监测某个相同的度量,如果你认准了一个,那么就一直认准它,如果你结识了新欢,就不要再想旧爱,也别玩儿藕断丝连脚踩两只船。并且,我的忠告是,不要再浪费时间想象为什么它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而造成了差异。

是的,重在分析,而不是数据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Avinash总说,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工具是不理想的。

 

原则八:利用多个工具的长处

image  但你是不是应该永远不同时用多种工具呢?

我不知道大师们怎么说,但是我当然不是。我不仅用多种工具,而且乐在其中。

我不会去用Google Analytics和Omniture SiteCatalyst比较visit,但我的确会用SC弥补GA没有路径监测的缺憾。(关于这一点,请看我之前的文章:Google Analytics的能与不能

而且,当你花了钱用了ClickTale之后,你也会知道,GA的In-Page Analysis不是不好,但功能确实还不够强大。

百度统计?恩,这是颗国产的新星,不管怎样,百度、腾讯和阿里都是极为重视产品的,所以这个产品也不会太差,尤其是在你想要统计和分析凤巢投放的效果的时候。

你应该用多种工具,因为没有任何工具能八面玲珑,面面俱到。

引申阅读:在一个网站上使用多个工具时的注意事项

在一个网站上使用多个工具并不会带来什么麻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网站访问者不会察觉出任何异样。

但在一个网站上使用多个工具时可能会对网站性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当某个工具的JavaScript运行发生问题响应缓慢时。所以,加入的代码一定要放到页面的最底端。

选择你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工具,当你需要进行的分析结束后,你完全应该删除这些工具的监测代码。并不是所有的网站分析工具都如同基础分析工具GA或SiteCatalyst一样是从头到尾都需要的,事情总是有始有终。在这一点上,始乱就应该终弃。

 

原则九:善用复制和过滤——给你更多尝试和细分的机会

如果你用过GA,你不会对它的account和profile陌生。account由不同的GA记录号区分,例如UA-123456和UA-123457就会被放入不同account中。而一个account下可以容下很多个profile,每个profile对应一个报告。

例如,我想在我的这个网站www.chinawebanalytics.cn上做一些实验,但我又不想影响正常的数据监测。我可以用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一个笨办法,即在页面上再新建一个GATC(Google Analytics Tracking Code),也就是我们在GA上生成的监测代码。这个代码一定跟最初的代码有不同的记录号,即UA-XXXXXXX不同。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方法,因为GA本身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是在你原来的account中再复制一个profile,即把你已有的报告再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个新的报告,可以供你肆意玩乐啦。

如果你不了解如何进行这种操作,请看谷歌官方的帮助讲解:http://services.google.com/analytics/breeze/en/accounts_profiles/index.html

其实,很多工具存在类似Google的这种报告复制的机制。例如Omniture SiteCatalyst拥有report suite的定义,你可以定义多个report suite为你的一个网站服务,当然,收费也就会更贵一些。

一旦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报告,你就可以对这个报告进行过滤操作。过滤实际上是一个不恰当的说法,应该说,是对这个报告的监测方式进行新的配置。

例如,我可以利用这个新的profile(report),加上一个地域的过滤,用于只监测从北京访问网站的客户。也可以加上一个过滤,只监测从搜索引擎导入的,且只以某一个页面为landing page的流量。

复制和过滤给你更多的尝试机会,和更灵活的细分功能,使用任何一个工具,你都需要了解这个工具的复制和过滤功能,它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详细了解GA的过滤,请看这篇文章:五个实用的Google Analytics过滤设置

 

原则十:让需求指引你,而不是让工具指引你

最后一个原则,是我内心的呼声。

我不是一个Geek,所以,坦率讲,当新的网站分析工具出现的时候,我并不是焦急地盼望着更早一日试用。所以,在朋友问到GA V5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哦,还不错,用户体验上有改进。”事实上,我认为除了multi-channel funnel和自定义高级群组也可以使用报告过滤功能外,V5的版本改进并不能称得上是革命性的。

image  我是一个懒人,所以总是信奉“enough is enough”。我是有了需求之后,再去选择工具,但我不是有了工具之后,才去理解它能够满足哪些需求。所以我很少在第一时间认真研究工具本身,除了在百度统计刚刚出来的时候,好奇研究了它。

不要为工具所累,是我认为使用工具的最重要原则。

如果你认为网站分析工具很复杂,那就大错特错了。网站分析工具,咳,说实话,都大同小异,那些模样越是fancy,功能越是让你眼花缭乱的报表,实际上使用的机会越少。我认为工具复杂性的提升并不在于本身学习成本的提升,学习不过是麻烦的最开始。真正的麻烦在于,工具复杂性提升意味着工具背后实施难度的增加,而我亲身的体验告诉我,在中国的电商环境中,想要找到一个特别可靠的团队去实施复杂的WA工具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你的团队既有好的前端IT,又有懂前端IT且了解网站分析工具的达人,还有对网站分析需求掌握到位的人。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需要被吓唬住。我还是觉得(与Liang同学的观点有差异)一步步来是可能的,使用GA是一次免费的实习,你不仅仅是了解了网站分析工具和概念,更关键的,你通过运用这个工具了解了你的分析需求是什么,这才是非常关键的。当你知道这一点之后,你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切合现实的商业问题,并且以这些问题为基础,选择真正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工具,这个时候你就不是盲目的。否则,工具的逻辑是工具的,让它牵着你的鼻子走,你很难找到北。

我的实践告诉我,这是相对小风险的一条路,或许对你也适用。

【题后】

好了,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拍砖,有问题也欢迎提出。最后,要向朋友们致意诚挚的歉意。我之前说的两个事情都没有兑现,一个是7月份的活动,一个是每周一篇博客。原因在于这个月又离开亲爱的祖国刚刚回来。

  好消息是,8月6日和8月7日,各有一次活动,但都在北京,都是小规模的CWA聚会活动。8月6日的已经敲定了。具体报名规则和细节我稍后会在博客中通知,8月7日的活动我与组织者确定安排后也会通知大家。

新的一周开始了,也希望连续7天工作的我,今天能睡个早觉!晚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归宋星及chinawebanalytics.cn所有宋星的数字观 » 十条原则助你更好使用网站分析工具(下)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35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49

    同志,你的博客终于更新了,猜到我是谁吧?我这回又是第一帖了。
    其实GA是很好,比起国内的统计,包括百度统计也要好。百度即使功能上和GA能达到一个层次,也会输了企业的道德,我们做SEO的最怕百度,可是从来没有怕过GOOGLE。
    但您老是推荐大家用GA,我总觉得您是不是在美国谷歌那里得到什么好处?所以才这么推荐用GA?
    可是,不仅是你,蓝鲸还有众多网站分析爱好者都是觉得它好,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多篇文章介绍GA的使用,这个就使我对您这位“美国间谍”的质疑减轻了。
    每星期一篇文章,坚持!我支持您的。

    赖弈谦14年前 (2011-07-25)回复
    • 回复赖弈谦:谢谢你抢到了板凳!:)
      我确实不是“美国间谍”,并且我也有家人也在为国家效力(但不是公务员,必须强调),不过我更喜欢美国自由的环境和言论的空间,这是建立在认同普世价值,普遍遵守规则,以及对个体尊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我在美国时感受到的那种对秩序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个体的关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这些东西不是装出来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和谐,而不似我们刷在列车上的和谐,后者更像皇帝的新衣。
      这样的环境下,加上从小受到的教育普遍质量更好,而且更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加上遵守规则,这个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我们国家而言更激发了每个人最大的能量,并使这些能量自然而然地朝着正向的方向流动。所以,用奥巴马的话说,这毕竟是创造了Google和Facebook的国家,但远远不止创造了这些。
      在网站分析方面,不仅仅只是GA是美国的,Omniture,WebTrends,CoreMetrics,Yahoo! Web Analytics这几个主流的供应商,都是美国的,欧洲的都很少有外国用。这个小侧面,同样是一个国家创造力乃至国力的体现。这些东西,背后的能力,我觉着怎么也不比我们火车飞出300公里每小时差,但却低调,更不为人所知。所以,不能仅仅从用GA上判断我是“美国间谍”,用Omniture的,也有嫌疑。;)
      如果能让中国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向着创造和善良的方向前进,那将是一股多么大的力量啊。需要时间,抑或目前就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
      In god, We believe。我也仍然相信中国,明天应该会更好。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7-27)回复
  2. #-48

    piwik 不是日志分析的 piwik是类ga的开源网站分析

    suweihua14年前 (2011-07-25)回复
    • 回复suweihua:感谢提醒,我之前的记忆错了,已经在图中修正。鸣谢!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7-27)回复
  3. #-47

    楼上搞错了吧,piwik是可以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日志分析工具。

    无线固话14年前 (2011-07-25)回复
    • 回复无线固话:仔细看了他们的官网,我以前固有的印象是不正确的。另外,我注意到,这个软件竟然是OpenX赞助的,难怪比同侪要好不少。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7-27)回复
  4. #-46

    新手,在小电子商务网站做数据分析,基本只用GA,水平初级。
    感觉GA已经比较够用了,主要是优化流量。细分的流量都能监控到,产出也可以看趋势。再对比自己系统里导出来的数据,excel一下,能得出来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系统性地去配置GA很难,我搞不了,只能按自己的需求拼凑着弄,也能将就用。
    感觉网站像辆二手车,自己DIY一个GPS,简单稳定准确,还挺拉风。
    在技术这儿钻得过深,网站分析容易成为一个昂贵豪华但不必要的配件,当然是对我在的这个小网站而言。
    实用主义是我所坚持的。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后台数据系统,结果技术上做不到自己想要的。费时费力还可能是个豆腐渣。
    感觉网站分析对网站来说不能没有又并非不可或缺。系统性的网站分析,恐怕是贯穿在一个公司内部的数据思想,而并非某一项技术,某一个软件。

    deng14年前 (2011-07-26)回复
    • 回复deng:我一直不是工具派。我觉得工具只要够用,就是很好的。而且你最熟悉的工具,一般而言也是最适合你的。我比较推崇GA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切设置都是为了帮你完成分析。但这并不是说GA是完美的。商用工具显然更强大。但是否适合你,取决于你个人的能力经验以及组织本身的情况。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7-27)回复
  5. #-45

    关于“我们的网站有一天感到服务器的压力很大”补充一下:并不一定是流量增加很多引起,ga等统计工具或日志统计工具记录的访问不能真实反映这个问题。
    理由简述如下:
    举个例子:
    1.服务器压力很大的表现是某个时刻的CPU消耗很高,比如到100%了。这个时候业务操作必然缓慢。管理员的感知就是服务器压力大。可能过不多久,CPU空闲下来了,服务器没有什么压力了。
    2.查看PV数变化:ga查询,对不起,ga不支持查询当天的数据,所以不能知道是否流量暴增。日志工具一般也不是实时。然后第二天查看PV,发现ga或日志工具表现出来的流量和以前那些天并没有多少增长,而且有时候可能是下降的。
    3.但为什么会出现服务器压力大的情况呢?理由很简单:姑且认为程序没有BUG,那么原因就是并发用户数突增,什么是并发用户数?就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的用户数。服务器的压力主要参考指标是并发用户数。PV并不能真实反映服务器的压力。因为1天24小时,可能某个小时段,流量比较大,而某个小时段流量很小,这时每天反映出来的PV可能都差不多。但并发的情况就不一样,某个时段并发量很大,有可能就一直造成系统阻塞锁住,看到的现象就是服务器压力大,业务几乎不能正常进行。
    参看:《准确把握网站的真实负载》http://www.adjyc.com/bulltin_detail.asp?lb=1&id=64

    jyc14年前 (2011-07-26)回复
    • 回复JYC:谢谢衍才分享!并发情况是否也记录在了服务器日志中?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7-27)回复
  6. #-44

    toSidney:
    服务器日志和ga等都会记录任意时间点的访问情况, 只是他们不会去统计出某个时间点到底有多少并发(相对来说查询统计分析代价比较大,权衡值不值得这样做?)。另外最主要的是他们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访客在某个时间点是在线的。

    jyc14年前 (2011-07-27)回复
  7. #-43

    我是菜鸟,前来学习滴,这十条原则还有待消化~

    花小习14年前 (2011-07-28)回复
  8. #-42

    老师您好,我是一个的使用者webtrends,因为不是很懂,目前的工作总是要依赖IT部门,老师能否推荐基本关于webtrends使用的书籍呢?

    徐新华14年前 (2011-07-29)回复
    • 回复徐新华:抱歉我没有看到专门讲WebTrends的书籍,你试试电驴上能否搜索到英文的资料。同时呼叫 武勇、宇铭,是否你们有好的资料?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7-30)回复
  9. #-41

    文中有一处错误吧" SC的bounce rate一般比GA要略小。"   –原则六的引申阅读
    GA不把reload计为bounce,而SC为single page visit , SC 的Bounce是包括了reload的,因此SC的Bounce rate要比GA略高。

    Yoyo14年前 (2011-08-01)回复
    • 回复Yoyo:哦,的确是,笔误啊。多谢指正。

      Sidney Song14年前 (2011-08-01)回复
  10. #-40
    • 回复robertsky:是的,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

      Sidney Song13年前 (2011-08-05)回复
  11. #-39

    不用考虑为什么流量(PV,Visit)就是出不来,而是出来个instance(国内理解prop和evar不能correlation的可能除了少数几个高人,恐怕没了,能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就更寥寥无几)
    Sidney, 这个问题是不是应当从页面层级,访问层级等方向来考虑?
    我所理解的是, prop是从页面层级来计算某个值被传送的次数,而evar是用来细分success event的。 用evar是出不了PV数据的,我们是用了个event来解决的。
    究竟是什么道理不是很清楚,认知上还是很模糊,给点提示吧?

    Leslie13年前 (2011-08-04)回复
    • 回复Leslie:部分理解是完全正确的。Evar是和event对应的,prop是和traffic metrics对应的。event指诸如购买、添加收藏夹、查看产品等具体的行为;traffic metrics指PV,UV,Visit,time等度量。二者不能互联互通,所以evar是出不来traffic metrics的,除非把traffic metrics也用一个evar变量记录下来,很麻烦。

      Sidney Song13年前 (2011-08-05)回复
  12. #-38

    回复Sidney及徐新华:Webtrends暂时没有公开发行的相关书籍。请徐新华反馈下你们的使用情况及需要了解的webtrends内容,我可以整理下方便提供的相关Webtrends资料。
     
    Yuming

    Alex Wu13年前 (2011-08-08)回复
  13. #-37

    谢谢Sidney!
    “把traffic metrics也用一个evar变量记录下来”,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啊哈哈。我再去回味回味,理清思路。

    Leslie13年前 (2011-08-09)回复
  14. #-36

    我觉得在用工具的同时,有必要结合自身的业务以及发展,需要自行开发一个更加精准的定制追踪工具,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点易互动13年前 (2011-08-11)回复
  15. #-35

    宋总,你好。
    原则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以,日志文件的分析工具(例如逆火软件,老版本的WebTrends,或是Piwik)。”
    这个应该算个笔误吧,PIWIK并不是一个日志文件分析工具,应该是基于tagging的分析工具.

    slade13年前 (2011-08-14)回复
    • 回复Slade:是的,是笔误。多谢提醒!

      Sidney Song13年前 (2011-08-22)回复
  16. #-34

    GA不强大,但是建立的监测体系内部严谨 有序,不像有些监测工具连跳出率与退出率都搞不清楚

    zhaoruixn13年前 (2011-08-30)回复
  17. #-33

    坚决支持宋总观点!再好的工具你不会使用也是废铁,本人就是Analytics的实践者,如用户是通过3个关键词进入了我们的网站并产生转化,这样情况Analytics是无法统计的,怎么办?太好办了,市场很客服软件就能做到,这种软件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另外Analytics也无法准确统计单页网站的停留时间和跳出率,你不妨把Js加也关闭标记,这样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我和宋总的观点一样,不要迷信工具,但不能没有工具。
    顺祝宋总 工作顺利 注意休息

    tony_z13年前 (2011-09-09)回复
  18. #-32

    宋星,近来GOOGLE是不是不给您薪水了,所以你都打算不更新博客了?哈哈。

    小赖13年前 (2011-09-25)回复
  19. #-31

    想听听一些手机客户端产品的数据分析案例?有好的介绍吗?

    iamshooting13年前 (2011-11-04)回复
  20. #-30

    正如tony_z所说的 "Analytics也无法准确统计单页网站的停留时间和跳出率",包括cnzz,badu等等工具都是如此。目前这个只有JYC统计可以做到,欢迎各位兄台去体验看看。

    jyc13年前 (2012-02-27)回复
  21. #-29

    bounceRate在sc15里面是一个预定义好的度量了,bounceRate=bounce/entry。bounce的定义是single image request,entry的定义是first page of a visit。
    把saint和ga的linkTag相对应似乎也不是很合适。saint虽然在Campaign tracking上用的比较多,但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saint是通过手动上传数据对记录的值(traffic variable 和conversion ariable)进行细分,归类。如对trackingCode,products,userID等进行归类。如一个trackingCode对应的促销活动对应的归类为渠道,来源,目标URL,负责人,时间,类型,目标地区等。products根据sku对名称,制造商,颜色,型号等进行归类。如记录了用户的登录ID,还可以对这个ID进行昵称,性别,年龄,注册时间,发帖数,注册年龄,兴趣爱好,地区,购买情况等进行归类。然后可以根据这些 归类对访客行为进行细分查看。是一个非常强大和有用的工具。而ga的linkTag主要就是用来做营销活动的跟踪的,只是一个划分渠道,来源,活动的一个方案而已,有很多局限。

    feyfox13年前 (2012-03-15)回复
  22. #-28

    我要努力学好GA工具,灵活运用以掌握不错的excel工具。

    excel实践者sharpen12年前 (2012-12-21)回复
  23. #-27

    试试最新的 科利客提 吧,  免费的网站用户体验分析工具。 除了流量分析,主要强想在 访客操作上! 

    ctaleCN11年前 (2013-10-10)回复